十二月 13th, 2010 by 曹仁超
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是QE2期。明年有没有1月效应?过去5年中4年有,不知2011年有没有。低利率肯定令债券价格上升,至于能否令股价上又是另一回事。参考2002年日本最疯狂一次量化宽松政策,虽然令日经平均数一度大幅上升,随着量化宽松政策停止后日股又打回原形。
美股又如何?股价升降主要由企业纯利决定而非利率(公用股例外),降低成本亦可令企业利润短暂上升,例如2009年及2010年。令企业纯利有突破性上升,还需依赖推出新产品或成功的收购合并(例如1990年的汇丰﹝005﹞,成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。过去十多年利丰集团﹝494﹞的大量成功收购及腾讯﹝700﹞成功发展QQ)。
当2008年11月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及2009年3月美国政府批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之时,我们再次进入货币泛滥时代,亦即容易赚钱时代。初期人们都不相信,钱赚得如此容易,随着时间过去,愈来愈多人加入,令股市及楼市变成“斗傻”游戏场,而不知道危险已在前面。例如2009年8月起人行逐步收紧银根对A股造成的影响。
美国30年期长债利率由1980年中的15厘,开始回落到2008年底金融海啸高潮才止跌回升。2009年3月及2010年6月在量化宽松政策下长债利率略为回落,但改变不了债券熊市由2009年开始的命运。情况有如1930年代开始共花了40多年时间,到1980年才完成债券大熊市。
上次低利率期由1932年到1938年(共6年),这次由2009年1月起计理论上要到2015年才进入另一段高息日子(亦可能早点开始)。美国失业率又接近10%,美国楼价自2007年起至今仍在回落,欧债危机下欧罗亦向“零利率”区进军,油价由35美元一桶升上90美元,金价打破1400美元,道指2009年3月起止跌回升……美国出现两个不同世界。
日本量宽效果昙花一现
现实世界、经济仍在衰退,金融市场则热火朝天。来自现实世界的利淡消息反成为刺激金融市场上升的理由。最后是现实世界被金融市场改变,还是金融市场臣服于现实世界?1995年4月日本推出首轮量化宽松政策,令日股大幅上升十多个月、日圆汇价大幅回落。1998年4月日本第二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,日股已不再上升,日圆继续回落,之后推出第三次,第四次量化宽松政策,股市及汇市接近没有反应。
贝南奇认为美国失业率在5年后才回落到5%,上述估计个人认为仍是太乐观。因为美国工序早已出口到外国,一去不返。联储局希望透过增加货币供应去刺激美国通胀率上升,可惜连通货膨胀亦出口到外国(例如印度同中国)。美国经济2000年起已进入「三低、一高」时代。即低利率、低通胀率、低GDP增长率、高失业率。
在联汇制度下香港金融市场只有跟着美国走,但香港楼价却跟内地走,令2010年香港市场出现金、股、汇、楼价齐升局面。联汇制度的缺点是香港政府失去对利率的控制权,例如1990年中东危机后美国经济步入软着陆期而减息,香港面对中国经济欣欣向荣而出现过热。
理论上香港政府在1990年应为经济降温,在联汇制度下政府反而宣布减息令经济火上加油,恒生指数由1990年2月2日的2697点,上升至1997年8月7日的16820点,升幅达到523%,楼价由1990年2000元一呎,上升到1997年12000元一呎。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出现,香港理应减息抗拒经济下滑,政府为捍卫联汇制度反而加息令恒生指数一直回落到1998年8月13日6544点,跌幅61%,楼价更回落到2003年第二季4200元一呎,跌幅65%。
今天联汇制度在港已执行27年,香港经济已完全适应了此制度,取消联汇制度反而不妙。我们不妨参考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人民币升值21%的结果,反令更多热钱流入及流走,引致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上证指数由1067点上升至2007年10月16日6124点,升幅473%后又大幅回落到2008年10月28日1664点,跌幅72.8%。说得不好听︰香港经济吸毒27年,欲戒毒必需付出沉重代价,目前是最不适合开始戒毒的日子。
1980年留港炒楼炒股者经历过1981/1982年的熊市、1987年10月股灾、1989年**风波、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、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、2003年沙士疫症、2007年10月环球金融海啸……成功的是少数,失败者占大多数。各位要记住1980年至今是美元利率回落期,即全球资产升值期。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A股同样经历一个超级大牛市及超级大熊市,21世纪面对的是美国战后婴儿退休潮、中国人口红利结束日子及美国楼市去杠杆化。
世事每十年一转,1970年应买金、1980年应买日经平均数、1990年应买纳指、2000年应投资资源股同黄金。2011年又如何?以金价计1970年45美元一盎斯,现在超过1400美元。即今天美元购买力是40年前三十分一。今天月薪9000元的打工仔相等于1970年300元。恒生指数1970年1月是100点,现在23000点,上升230倍。楼价1970年100元一呎、今天卖8000元,上升80倍。
过去40年工资虽然上升30倍仍然追不上恒生指数同楼价升幅,此乃社会走向两极化背后理由。
过去10年油价大升后美国自2005年起对石油需求出现温和下跌(今年每天消耗1893万桶已回到1998年水平,较2005年最高峰时期2080万桶减少9.5%)。
世界石油需求上升来自新兴工业国家例如中国、印度等。中国不但需求上升同时在增加石油储存及大量购买石油期货,例如5年后的石油期货价每桶100美元,较现货价高,令OPEC产油国不用在目前增产(只需抛售期油合约便可保障未来收入)。中国已在努力建设输气管及高铁,或迟或早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亦进入低增长期。
油价在2007年8月时只有78美元1桶,联储局在2007年9月宣布大幅减息令游资大量流入石油市场,刺激油价由78美元一桶升至2008年8月147美元。换言之油价由78美元上升至147美元一桶是货币政策造成,而非石油供求出现改变。如以能源成本计,一桶油价相等于天然气6000立方呎售价,因可产生相同的热能。如用天然气售价计算石油合理价应是23美元1桶。
由于天然气运输不方便,加上近年油页岩开采技术出现突破,方法是利用高压将含有化学物质的水打入油页岩,令天然气从中释放出来,令近年天然气供应量大增及售价回落,当天然气释放完后石油便从油页岩石中溶解出来形成新油层,可用正常开采石油方法开采。估计未来来自油页岩的石油已可供应全美石油10%用量,令美国入口石油进一步减少。
上述开采技术专利权到期后估计各国皆采用,到时来自油页岩的石油供应量可占全球石油总供应量10%以上。另一因素是每次汽油零售价超过3美元一加仑(85美元以上一桶),美国消费者便会自动自觉节约用油,相信这次亦不例外。
燃气液化煤抢石油生意
伊拉克民选政府今年开始同外资企业签采油合约,伊拉克每日石油产量将由目前240万桶一天,到2017年上升到1200万桶一天,超过目前沙地每日产量1050万桶一天。伊拉克石油存量1431亿桶,仅次于沙地阿拉伯。
液化煤亦进入大量投资期,未来成为石油最大对手。OECD估计未来25年煤需求将愈来愈大(其中90%来自中国),今天应投资煤矿股而非石油股。所谓电动汽车、太阳能、风力发电等企业有赖政府政策支持才产生利润,一旦没有政府政策支持,全部都是蚀本生意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