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 30th, 2010 by 曹仁超
8月29日,周日。美国第二季GDP增长率由2.4%修订为1.6%,市场初步反应正常(沽出),然后引发高频交易(high-frequency-trading),电脑在一秒钟时间内大量抛售债券、买股票挟淡仓,令道指止跌回升,收市指数升166点。整个2010年,美股受高频交易影响,形成该升变成跌、该跌变成升,主要是电脑同散户‘对着干’。2010年股市已不再是反映经济前景,而成为杀散户战场(根据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调查,上周五散户对前景睇好者只占21%,较一周前30%再跌。去年3月股市最低潮睇好者只占19%,此乃引发上周五高频交易另一次对着干的理由)。出现上述情况,是因为联储局创造了太多资金,上述资金无法被工商业吸收,结果留在股市、楼市、油市、汇市不断炒作。最终股市应服从经济,只是不知何时何日,这方面无法预测。
美财赤足以杀死债券牛市
美国十年期债券孳息率由1980年15厘降至2.48厘后,上周五出现回升,长达三十年的债券牛市已结束!事关今年美国财赤高达1.47万亿美元,明年则为1.42万亿美元,足以杀死债券牛市【图】。
1997年7月香港主权回归后,过去十四年香港出现三个大熊市,包括亚洲金融风暴、科网股泡沫爆破,以及环球金融海啸。这次恒指从08年10月27日10676点升至去年11月18日23099点,升市是否完成?去年11月18日开始,恒指一直在下降通道内活动,上阻力22000点,下支持18500点,这条下降通道至今仍维持得很好,最终突破上阻力还是失守下支持?让市场告诉大家。过去九个多月股市上下摆动,的确令人不安。
人们渐明白量宽治标不治本
1966年1月18日道指首次超过1000点后,进入漫长上落市,至1982年8月12日低见776点,跌幅22.4%,表面上看不算多,但期间美元购买力以金价计失去90%。日经平均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38957点跌至2008年10月31日6994点,跌幅81.9%,日圆汇价则由1985年2月15日262.8日圆兑一美元升至1995年4月21日79.75日圆,日圆购买力上升引发1995年起日本通缩年代。有鉴于此,2001年1月起联储局开始减息,加上殊仔的退税计划及美元汇价下跌(以金价计失去75%购买力)。这次美国没有出现类似1996年到1982年的恶性通胀,亦没有出现1990年到2010年日式通缩,但政府负债比率由2001年GDP 57.4%升到2010年估计的98.1%。
人们渐明白量化宽松政策治标不治本,今年第二季业绩公布后,投资者开始担心好消息无以为继。2008年大部分人蚀本,2009年大部分人赚钱,今年首八个月有赚有蚀,9月起又如何?由1967年到1997过去三十年,每次港股大跌后都是买入机会,一如1950年到1989年的日本,但1990年起的日本及1997年后的香港再非如此(香港仍受惠于2000年起的美元贬值潮,如以金价计,港股同日股一样跌到唔清唔楚)。理由是:一、经济进入成熟期后,社会福利开支大升。二、人民、政府都开始针对或仇视投资者。泡沫出现,来自投资者对未来回报有非理性期望,而短期内又天从人愿,例如九十年代科网股泡沫及2000年起美国房地产泡沫,背后理由都是过分宽松货币政策。在九十年代,凡科网股必升;而2000年起,任何人借钱买楼都获批。去年3月起资金流入债券市场的情况亦接近,债券泡沫已形成,只是不知何时爆破,事关美债牛市已存在三十年。在环球化环境下,当1995年日圆利率降至接近零,人们便借日圆去投资其他项目赚取回报,日本成为资金供应国,却无法刺激本土经济复苏。同样情况在美国及欧洲出现,只有中国政府刺激经济才有效(因资金不易外流)。刺激经济结果只令美元转弱,然后轮到欧罗。以‘三P’看,美元的购买力已超过大部分国家货币,如非利率偏低,美元汇价应再上升。
单亲家庭易变成贫穷家庭
198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转型,放弃制造业改攻服务业。今天香港制造业90%搬进珠三角一带,香港经济以服务珠三角一带制造业为主,例如替他们的产品找市场、找原材料、找船运、找财务……。赚到钱后回港消费及置业,令本港楼价由1983年700元一呎涨到1997年1.2万元一呎,楼价上升刺激市民消费……最后引发资产泡沫。泡沫爆破令香港楼价由1997年8月到2003年4月大跌65%,港人叫苦连天。透过2003年7月起自由行,大量内地人来港消费、置业,内地企业大量来港上市支持本港金融业,香港经济再次繁荣起来。战后港人以为自己一定较上一代富有,事实上只有在经济起飞期才如此。自1990年起新一代日本人已较上一代贫穷,1997年后相同情况在香港出现。贫穷其中一项重要因素是年少之时家庭缺乏父亲经济上支持,令女性肩负起照顾子女同时须赚钱养家的责任,令不少单亲家庭变成贫穷家庭。在今日社会,一个家庭的开支不能只靠一份收入,一旦成为单亲家庭,便十分容易同时变成贫穷家庭。
亚洲四小龙由依赖低工资、低土地成本令经济保持高速增长,走向后工业社会,例如1982年起的香港转型为金融中心,以服务大珠三角一带制造业为主;台湾及南韩则把低档次工序迁往长三角一带,自己发展高档次工序;新加坡两者同时发展,既成为金融中心,亦将低档次工序迁往马来西亚、印尼及中国。2009年新加坡人均年收入35160美元,在四小龙中排名最高;香港29910美元排第二;南韩20010美元排第三;台湾16730美元排第四。由于新加坡只接受高知识水平或拥有财产的移民,反之香港自1980年10月起每天须接纳一百五十名来自内地的新移民,过去三十年共吸纳了一百六十多万内地移民,因此拉低港人人均收入。如不包括新移民,港人人均收入应较新加坡人高。台湾亦十分有趣,1990年前台湾人均收入较南韩高,过去台湾政府限制台湾企业投资大陆,南韩政府则鼓励南韩企业投资中国,政策上的分野令过去二十年南韩人均收入渐超前台湾。过去发生在亚洲四小龙身上的经济奇迹,未来二十年会否在中国出现?
二十年前日本GDP是中国的十倍,到今年6月中国GDP已超过日本,虽然中国人均收入仍只及日本人的十分一。展望未来,中国GDP年增长率仍可维持6-8%,而日本能保持1%增长已十分理想。二十年前日本推销员被视为拥有武士道精神,今天他们已变成食草男。在所有富有国家中,最少人能说英语的是日本人,除出口业务外,日本经济同全球并不接轨,因此亦成为经济环球化下最大受害国。如没有重大改变,我老曹看不到任何理由日本能摆脱过去二十年的情况。
来自日圆的教训,令中国政府一再拒绝人民币大幅升值,形成中美之间最大矛盾(人民币自2005年到2008年升值29%后又稳定下来)。日圆兑美元经过四十多年升值(1971年到1994年),并无法改善美日之间的贸赤,却引发日本自1995年起的通缩。1971年8月已故总统尼克逊要求日圆由360兑1美元开始升值,不然对所有日本货抽入口税10%及禁止美国大豆出口日本。1972年美国对日本外贸赤字仍高达41亿美元,到2006年最高峰时贸赤达到900亿美元,说明了日圆升值可改善美国贸赤是假话连篇。有了日本的例子,中国政府又点会咁笨?
趋势投资法就是找出大趋势作为投资大方向,例如1967年至1997年的香港物业市场;2000年起的黄金及原材料大方向;1980年到2009年利率回落期及2008年起中国经济转型期。趋势一旦形成是极不容易改变其方向的(直到有巨大外力出现为止,例如1997年香港出现八万五房地产方案)。美国第二季家庭负债较第一季减少1.5%,至11.7万亿美元,较2008年第三季高峰期减少6.5%,确认美国人开始节约及去杠杆化。美国经济会否出现二次寻底?
日本经济属半封闭式,除出口产品、入口原材料外,外国企业不易打入日本市场;基于文化差异,日本企业亦很难到外国生根。反之,香港经济是全开放型,例如汇丰的分行遍布全球,和黄的投资亦环球化,不少香港企业在内地设厂、产品销往全球,而全球企业要打入香港市场亦没有困难。上述的差异,令香港经济不会重演日式衰退,却同时受美国、中国同欧洲经济影响,这三大领域任何一区的盛衰,在香港都可以感觉得到。
美股超级大熊市远未结束
1950年到1990年日本人从贫穷到小康,再由小康到富裕。过去二十年股市及楼价回落四分三,但日本人均年收入由1990年至今并没有回落,较1929年到1932年美国好(GDP在四年内下降超过25%),甚至较2000年到2002年科网股泡沫爆破后的美国还好。日圆利率自1995年回落到接近零,过去十五年从未超过一厘,但政府负债大增到GDP 200%。
美国GDP由2007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二季缩减4.1%,去年美国家庭消费减少1.2%,为六十七年内最大跌幅;经过2009第四季上升5%,今年第一季升3.7%、第二季升2.4%,估计第三季上升2.3%。美国今年7月份CPI仍较去年同期升1.2%(6月份升1.1%),如不包括食物及能源升0.9%,代表通缩未在美国出现。由2000年起计的美股超级大熊市,未来仍有好一段路要走。
2006年起美国房屋销量走下坡,引致2007年10月金融海啸,2009年3月在量化宽松政策下的美股上升潮到2010年4月似乎结束矣。2009年到底是技术反弹还是经济复苏?不宜太早下结论。美国7月份普通家庭住宅年销量三百三十七万间,是1995年5月以来最低,跌幅达27%,为1968年以来最大跌幅。奥巴马计划提供10亿美元零息贷款去协助美国失业人口继续供楼,对失业及经济帮助又有几大?美国战后中产阶级迅速冒起,自1980年起大企业影响力上升,工会势力式微,CEO薪金狂升,但中级管理人员薪金停滞不前,中产阶级消费力上升主要来自楼价上升。自2006年楼价开始回落,美国中产亦踏上1990年日本的不归路,便是富者愈富、中产阶级式微(香港1997年起亦开始)。二十年前日本进入M型社会,1997年起香港亦进入,2007年美国起亦加入M型社会行列。OECD国家经济一个接一个进入老化期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